「癌症手術後該怎麼補? 中醫師談術後飲食」
(記者陳儀鐸/南投報導)手術是治療癌症的一個重要的方法,它的目的在於移除腫瘤細胞,增加治癒的機會。但是手術對身體而言,是一種結構上的破壞,依中醫觀點,術後會在身體局部會產生「氣滯血瘀、發炎水腫」的情形。許多民眾會準備人參、十全大補湯、麻油雞、羊肉爐、薑母鴨等補品想要幫病人補身體,但醫師表示上述食材在術後兩週內服用,可能會加重局部發炎的狀況,可能導致傷口更紅腫熱痛,甚至化膿。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提出術後飲食建議,調養身體,幫助傷口恢復。
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術後首先的任務,就是針對局部「氣滯血瘀、發炎水腫」的情形做改善,簡單的說,就是增加身體的代謝,趕快把堆積在局部的瘀血、組織液、發炎物質送走,之後才能開始重建。
那什麼時候開始進補呢?張慈文醫師表示,原則上手術第二週後才開始進補,以症狀為依據,當傷口「看起來不紅、摸起來不熱、腫勢也漸漸消退」時開始進補,初期的補品以魚肉為主,張慈文醫師表示魚肉的蛋白質是比較好吸收的選擇,鯉魚湯、鱸魚湯除了補充蛋白質,還兼有利水的效果,幫助水腫消除,加快傷口恢復。
張慈文醫師表示,手術第三週之後,如果傷口乾乾的,不紅不腫不熱,就可以燉些藥膳來進補,增加身體的動能,加速傷口的重建,例如:少量黃耆、紅棗、川芎、雞血藤等中藥加大骨頭一起燉湯。如果手術有切除骨頭的病患,就可以再加些續斷、骨碎補等中藥來幫助骨骼的生長。
另外,張慈文醫師表示,術後往往腸胃功能不佳,這時可喝些少鹽的四神湯(由芡實、蓮子、淮山、茯苓四味中藥組成),幫助脾胃的功能恢復。如果有水腫的狀況,可以多喝薏仁湯、紅豆水,張慈文醫師表示這二種食品,可增加身體代謝痰濕的能力,減少局部病理產物的堆積,局部的堆積減少後,也會減少後續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產生。
患者在手術後按部就班把身體養好,就有體力與本錢來面對接下來的其他治療,對抗癌症。